环境性格的情景融入——静云山庄

当代表着个人、企业、甚至城市形象与标识的地标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当建筑设计师为迎合这种需求而绞尽脑汁地去创造各种夸张的形体和空间,当伴随各种符号与标签的充斥而来的城市个性的消失、环境的消失,直至生态平衡的消失,我们开始渐渐失去了对客观事物的直觉判断。

在城市建筑中,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思考一个问题:建筑的目的是什么?

项目背景

大万山镇作为离岛,距珠海约20海里,航程约90分钟,岛上有居民3000多人。作为遮风避雨的港湾,岛上遍布渔业加工的小作坊,是水产丰富的渔镇。这里既能方便地出海钓鱼,回到镇上又能欣赏碧海蓝天的美景,是一处远离尘世喧嚣,自然生态和人文风貌保存完好之地。

项目基地与生俱来的“性格”

项目基地位于半山腰,主要由三层台地构成,直面港湾,原本是镇上荒置多年的小学和幼儿园。各层台地之间高差5米左右,最低一层台阶海拔43米,周边绿树环绕,郁郁葱葱。往西是一条迎向海湾的长台阶,上段笔直陡峭,下段逐渐曲折平缓,穿过参差比邻的民居,直通码头。这是一段步移景异、漫步观光的绝佳动线,尤其是停驻于中间的大榕树下,遥看港湾中停泊整齐的渔船,令人别有一番感慨。这种与众不同而又令人无法磨灭,完全生于自然并具备强烈的环境原始特质的景象,我们称之为环境的性格。

中庭平台

大师的启示

建筑设计大师隈研吾曾说,“我们的欲望让我们把建筑丛周围环境中分割出来,我们忘记了建筑的本意是让我们容身,让我们居住得更舒服,而非一味地将建筑当成‘物’,在其身上画满了各种符号,直到将我们自身淹没。”

 

桢文彦大师提出“安静”的建筑:不打扰周边环境,不破坏周边环境,不强加周边环境,只起到促进的作用。

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建筑设计理念

在项目设计之初,鲁君驷董事长便提出“尽最大可能保护海岛的原生环境,保护每一棵树”的理念。由其带领的设计团队,为了尽最大可能不打扰周边环境、充分利用原有台地,在总图布置中,以最小的开挖量减弱对现有环境的破坏,并圈出了台地中每一棵原始大树,将其保留下来,主要的客房分布两侧,在保留与融入的基础上为原有的性格与品质增色。这也成为了设计过程中始终遵循的原则。

无边际泳池及原始树木的保留

同时,这一原则也为项目的实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由于基地为石头山,基本无法挖掘,甚至连施工场地都不容易找到,同时又因靠近军事区不能使用炸药,严苛的条件让设计和施工团队不得不抛开常规思路,主动去适应地形。于是施工方案以一种自然生长的模式去推进,往往是现场先清理勘探,平整出一小块空地,然后再修改甚至重新进行方案设计以便更好适应地形。

摒弃“建筑符号”,尊重环境性格

长期以来,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力图通过建筑符号去彰显个性,而在静云山庄的营造过程中,设计团队试图呼唤土地的精灵,让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能自由发挥,建筑以谦虚的体量、优雅的比例以及朴实的材料来加强环境的融入。例如,酒店的客房只能步行到达,在到达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秩序空间营造步行的情趣;进入客房的体验也是先通过一个小院,再进入室内;穿过室内空间步入阳台即可看到海天一色的瑰丽,而无论在室内或室外,客人们又如同居住在绿树环抱的山林中,建筑以原始的方式补充并融成了一个整体……

爱因斯坦说:“沉思不朽的生命之秘密,熟虑微觉的宇宙之构造,谦卑地接受出现在自然界的极为微小的启示等,对我而言,这些就足够了。”诚如前文所提关于建筑目的这一问题,万山岛的静云山庄给予我们的启示便是,尊重这片土地,尊重这里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尊重他们背后所呈现出来的环境性格。诚如老子所说“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建筑与文化》2016年08期“清·筑”

 
XML 地图